道虽远,不行不至,事虽易,不为不成。七月的一天,午间一两点钟,在30多度的高温下,一帮人依然在田间授粉,炎炎的烈日,烤的大地都要焦了一样,眼中看去,似乎空气中都在冒着烟。在这群人中,有一个皮肤黝黑的小伙子,眼看着额头的汗水不断地流下来,落在田间,他也没有来得及擦去,依旧专注地进行着自己手底下的工作。其实,这样的工作对他来说,每天都在重复,每年都在重复,枯燥而乏味,远离了城市的灯红酒绿,繁华喧闹,这里,更多的寂寞与宁静,但这些,并没有削减他对育种工作的热情。一年又一年,他没有被疲惫打败,而是以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拼劲埋头苦干,夯实进取,进而一步一步夯实了他的科研梦。
他叫葸阳,2013年,他还是一个懵懵懂懂的实习生,到现在,他已经成为敦煌种业研究院一个能独当一面的部门负责人,敦煌种业陪伴着他的成长,也成就了他的梦想,和所有其它敦煌种业人一样,他在平凡的岗位中鼓足干劲,不断努力,不断地学习,将大部分的精力、时间投入到了育种这份平凡但不简单的工作中。
一
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2015年,在他担任研究院生物育种部部门负责人期间,主持筹建了生物育种实验室,并探索开展了SSR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对各育种站骨干自交系和血缘不清晰的自交系开展了血缘鉴定分析及姊妹系间的位点差异鉴定,为自交系的改良和今后的组配、选材奠定了较好的理论基础,实现了敦煌种业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从无到有的改变。
2016年,由他兼任研究院鉴定评价部部长及黄淮海育种站副站长时,正值研究院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阶段,为使品种评价更加的公正、科学,研究院分别组建了“育种团队”和“测试团队”基础选育和评价鉴定正式分开,他在原有育种经验的基础上,不断的学习业务知识和政策制度,较为快速地掌握了测试、审定工作的流程和关键点,使测试工作有序推进。随着他对业务的不断熟练和区域特征、审定政策的不断了解,采取措施使研究院测试网络体系进一步的规范化,系统化。他首先通过整体委托试验,简化了工作流程,同时提高了数据反馈的效率;其次对绿色通道试验点、品比品鉴试验点进行整合,提高了品种考察的效率;同时结合后期考察剔除了试验质量差,区域代表性差的试验点,试验点数量减少了近一半,使试验数据的可靠性、代表性有了大的提升,测试费用却在不断的降低。
2017、2018年,经研究院班子成员讨论研究后,分别取消了投入产出不匹配的东华北中熟区域绿色通道、黄淮海区绿色通道,将参试品种逐渐过渡到参试费用低、审定品种认可度高的科企联合体试验渠道,每年可节省费用100余万。在品种评价方面,调整了以往以数据为第一参考依据的评价机制,将后期田间考察融入整体的评价体系,使品种评价机制不断的科学化,筛选的品种质量不断提高,测试评价质量有了质的飞越。在此期间,在院长的带领下,他参与编制了《敦煌种业商业化育种流程》、《敦煌种业创新体系与能力建设十年规划及实施方案》等重要流程、规划的编制,使育种、测试工作有规可寻,有法可查。
2022年由他主持修订的种质资源管理制度,可操作性强,能够有效杜绝和防范种质资源流失,确保种质资源实物及信息安全;其主笔的商业化育种流程体系,在现行商业化育种流程的基础上对职责分工、流程节点等方面均做出了较大改革,对保障公司种质资源安全和提升育种效率具有重要意义,2022-2023年度南繁试运行期间,研发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员工工作效率和热情明显提高。
二
严肃品种参试、提高准入标准是葸阳在科研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目标。在公司渡过需要品种“数量”的阶段以后,他深知以后要支撑公司的发展需要的是高质量的、符合市场需求的好品种,按照此目标,他积极组织测试人员跳出“看数据、卡指标”的阶段,重视田间观察,以市场的主流品种为标杆,注重其商品性、抗病性、抗倒性等主要指标,对于有明显缺陷及销售隐患的品种直接淘汰,切切实实筛选市场认可的,有竞争力的好品种。十年来,他奔走与黄淮海、西北、东华北区域的试验田里,客观考察评价每一个组合,使参试审定的品种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有了较大的提升,先后参与审定了敦玉735、敦玉810、敦玉49、敦玉260等33个国家级、省级审定的品种;同时完成了敦玉213、东方红1号、农科大8号等10个品种在13个省区的引种备案工作。
“提前规划市场布局,加快市场品种导入”也是他经常说起的一句话。玉米品种更新换代较快,越早的导入市场,越能发挥一个品种的价值,他通过在品种参试时向农户免费提供部分种子进行试种,观察其适应性,在品种晋级区试或生产试验后,以经销商为主体,加大品种的布点示范推广力度,既提升了拟审定品种市场适应性评价的准确性,同时也提前了品种的市场导入期,为敦玉系列新品种赢得了市场推广先机,清晰了经营推广的目标市场,有效控制了推广风险。例如敦玉810,之所以能在品种审定后第一年种子预约量达到130万公斤,除品种自身的抗病性优势外,与早导入、规模化、全方位的布点密不可分,该品种仅2021年布点数量就达到2000个以上,充分定位了该品种的优缺点及适宜区域,为品种后续推广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使品种在审定当年即进入市场成长期。通过此项措施,敦煌种业品种的影响力在全区域有了较大的改观,西南区域敦玉系列品种从敦玉735、敦玉810到敦玉660均未审先火,代理商、经销商为争取区域代理权可谓踏破门槛;敦玉27、敦玉49东华北中早熟区域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突出抗倒性、耐密性和适应性成为经销商放心的好品种,其他区域敦玉260、敦研233、敦研616也逐步凸显出其优势。
三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铁杵成针非一日之力。他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的践行着这句话,从酒泉育种站最基础的品种选育工作,到黄淮海育种站,再到生物育种部、鉴定评价部,随着岗位角色的转变,身体上在接受着高温、酷暑的考验,同时更主要的是掌握更多的业务知识、业务技能,比别人牺牲更多的休息时间,吃更多的苦。勇于挑最重的担子,敢于啃最硬的骨头,敢于接最烫的山芋,通过自己对本职工作十足的热爱,高度的责任感和不断拼搏的精神,攻坚克难,夯实进取。
未来可期,筑梦踏实。敦煌种业研究院“一院六站”育种体系,“育种站—测试站—生态点”三级测试网络体系,逐渐规范化、规模化,由顶层设计团队、基础材料创制团队、组合组配团队、组合测试团队等组成的商业化育种体系日趋成熟,育种工作开启了崭新的篇章,未来会有更多优秀的品种在各个生态区亮相,这些,都离不开他这样奋战在新品种测试一线的追梦人。为了“敦煌飞天”这一品牌成为优秀种子品牌的代言,他满怀热情,奋楫争先,力争为振兴敦煌种业贡献自己的力量!